澳門中華詩詞學會

 找回密碼
 申請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690|回復: 3

"喫"字

[複製鏈接]
魯筆 發表於 2015-11-23 18:51:38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: [粵語審音字庫 (黃) ](音: jaak3似也)
    [仝上 (李/何) ](音: 吃).同 “吃”
    [康熙字典]其中有音 “契” (冇定準 “溪3”或 “薛”)
    老廣州話有將吃/食之口語.多以 “食”“jaak3(似也)”.
    亦有音 “薛”.
    以此推理.竊以為 “喫”正音 :“契(薛)”.還請方家賜教!

秋雁 發表於 2015-11-28 18:49:51 | 顯示全部樓層
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5-11-28 18:53 編輯

筆者查得一些資料,提出與魯兄共研。
根據香港商務新詞典,“喫”是“吃”的異體字。但“口吃”的“吃”則讀“吉”音(普通話讀音則沒有分別)。

根據粵語正音字典:吃(喫)之文讀為“hek”,白讀為 “yaak”。

高級漢語詞典:喫,形聲。從口,契聲。本義:吃東西。按:“吃”在古代一般不當“吃東西”講。“吃東西”的意義古代寫作“喫”。漢字簡化後“喫”寫作“吃”。

漢語多功能字庫:表示把食物等放到嘴裡經過咀嚼咽下去的「吃」本作「喫」,後以筆劃簡單的「吃」代替「喫」,讀音相同。如《敦煌變文集‧茶酒論》:「多吃令人患肚。」《紅樓夢》第62回:「方吃了半盞茶」。

台灣教育部異體字字典對“喫”字的解釋:
1. 飲、食。同「吃」。南朝宋.劉義慶.世說新語.任誕:「友聞白羊肉美,一生未曾得喫。」唐.杜甫.送李校書詩:「臨岐意頗切,對酒不能喫。」
2. 承受。同「吃」。如:「喫重」。元.關漢卿.五侯宴.第四折:「我那娘親在那里與人家擔水運漿,喫打喫罵,千辛萬苦。」

以下一段,節錄自《湖北師範學院學報•哲學社會科學版》2011年第04期,張莉莉《“吃”的構詞理據微探》:
「現代漢語中,“吃”的基本義是“將食物放進嘴裏,經咀嚼咽下”。但是,飲食義並不是一開始就用“吃”來表示的。在先秦西漢時期,人們多用“食”來表示飲食義。如: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。”(《論語•學而》)。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“喫”,最早見於劉義慶的《世說新語•任誕》:“(羅友)答曰:‘友聞白羊肉美,一生未曾得喫,故冒求前耳,無事可咨。…”由於“吃”字形簡便,又同“喫”音近,因此取代“喫”作飲食義。“吃”最早用作飲食義源于宋末,如:“小娘子,葉底花,無事出來吃盞茶。”。(《老學淹筆記》)由此可見,飲食義的表現形式經歷了由“食”演變為“喫”再固定成“吃”的過程。而就“吃”這個字而言,它的本義並非指用嘴進食。《古漢語常用字字典》記錄了吃的三個義項:①口吃。②吃吃,笑聲。③經受。宋末之後,“吃”代替“喫”表示飲食,此後它的義項開始豐富起來,從這一基本義派生出許多引申意義。」

證之《説文解字》,根據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09年版之《說文解字》,則謂“吃”,居乙切,言蹇難也。(譯文:吃,説話困難。)而謂“喫”,食也。从口,契聲。(譯文:吃飯。)可見在漢代,二字仍是不同義的。

根據象形字典對此二字之字源解说:(筆者注:古體字未能在此正確顯示)
1.本字“吃”     吃,古陶   (气息)  (口,说话),造字本义:呼吸不通畅,言语受阻,结巴。 篆文 写成左右结构。隶书 将篆文    的“气” 省去一横,写成 “乞”,表示呼吸不畅。         
2.合并字“喫 ”    契,既是声旁也是形旁,表示划、割。喫,篆文   (口)  (契,划、割),造字本义:用牙咬咬、嚼,进食

以下一段,節錄自严春娥《“吃”的用法及翻译》:
「“吃”字在上古表达的并不是今天我们所理解的“吃食物”的动作。《说文》:“吃言蹇也。从口,气聲。”指口吃,而表达吃食物这一概念的却是“喫”字。《说文》:“ 食也。从口契 。”它的历史要上溯至魏晋时期。由此可知,我们现在所使用的“吃”的概念有其自己的历史流变轨迹。此前,古代汉语与“吃”的意义,地位大体相当的词是“食”字。至于“吃”字最早做“进食”讲的例句,《康熙字典》和《汉语大词典》上引的是贾谊的《新书*耳痹》的一句话,在汉代这样的例句似乎很少。“吃”字大量做“进食”讲的意思可能出现在宋末,之后“吃”的这一义项发展迅速,并逐渐代替了“喫”字。不过在书面语中“吃”字完全代替了“喫”的用法还是到清初才基本完成。正式把“吃”作为正体,完全废除“喫”字,并由官方确立下来,这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整理第一批异体字时才完成的。《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》规定:从实施日起,全国出版的报纸,杂志,图书一律停止使用表中括弧内的异体字。这样“喫”作为“吃”的异体字便正式结束了自己的历史使命。」

綜合上述,筆者認爲,“喫”與“吃”的古義不同,但古音應該是相近的,讀作“吃”,即使不中,亦不遠也。康熙字典所標讀音,不是粵音,將之翻成對應粵音,要很謹慎。筆者認爲不宜讀作“薛”。
秋雁 發表於 2015-11-28 18:59:00 | 顯示全部樓層
以下一段,節錄自中山商报20140621期舒饭《“几年前,我替报纸写饮……》:

「中国人碰面,问候语大都是“吃了没”,转成广府话,在穗港澳这些地方,是“食咗饭未呀?”,在石岐话,则会说成非常简短且音显低八度:“吃未?”同样道理,“食自己”在石岐话就是“吃自己”。
但用“吃”这个字来表达,音方面似乎就有问题,这个“吃”的普通话发音是chi,但石岐话会说成yag,杨子静认为其本字是“嗌”。
杨先生说,嗌,古时指喉咙,引用为吞,与咽、嚥两字音近义通,吃饭时,经过咀嚼,把饭嗌(吞)下去,故称嗌饭,原不费解,但秦汉以来,古籍上表饮食之词多用咽或嚥,嗌字罕用……可是它始终保留在广州人的日常口语中,并将长期使用下去。
事实上,后来广州人多讲“食”而不太说“嗌”,石岐人则还是多讲“嗌”。杨先生还说,粤地的书报刊多用“嗌”来表示高声叫喊,读ai音,如“嗌交”、“嗌破喉咙”等,这是误用,表示高声喊叫的“ai”,本字应是“嚷”。我查了一下字典,“嗌”的确可以读“ai”音,不过意思是“噎,咽喉塞住”,喉咙都塞住了,怎样ai得出来呢,杨先生的看法是有道理的。
说到这个“嗌饭”,相等于普通话的“吃饭”,但其实有不少人认为,“吃饭”应写作“喫饭”,而“吃”的本义则是指说话结结巴巴的不流利。这个字在 《广韵》上的标音是居乞切,用粤音反切就是“吉(去声)”,音同“纥起条尾”的“屹”,北方话反切就是“基(ji)”。北方话的“基”加上粤音的“屹”,那就是“基屹”,或是“基基屹屹”,这二者现在在广府话里头属粗俗词,一般的解释是近于“说三道四”(粤俗语还有 “屹口屹舌”一词,指人说话结结巴巴,看起来正字应是“吃口吃舌”),哈,结结巴巴的说三道四,真是有意思。那边厢,我新闻发言人义正词严地说“别有用心,说三道四”,这边厢市井之徒则铿锵地来一句 “咁多基基屹屹”。写到这里,我突然吃吃地笑了起来,因为“基基屹屹”这四字的正字,好像是“吃吃吃吃”,一般来说,“咁多吃吃吃吃”后面,一般可再加一句:“你吃自己啦!” 」
 樓主| 魯筆 發表於 2015-11-29 22:48:24 | 顯示全部樓層
秋雁 發表於 2015-11-28 18:59
以下一段,節錄自中山商报20140621期舒饭《“几年前,我替报纸写饮……》:

「中国人碰面,问候语大都是“ ...

多謝
校長費神!感激!!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申請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小黑屋|澳門中華詩詞學會

GMT+8, 2024-5-19 23:58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