澳門中華詩詞學會

 找回密碼
 申請註冊
搜索
熱搜: 活動 交友 discuz
查看: 1124|回復: 0

祗 祇 袛 衹 秖 秪

  [複製鏈接]
秋雁 發表於 2016-5-9 18:04:14 | 顯示全部樓層 |閱讀模式
本帖最後由 秋雁 於 2016-5-9 18:06 編輯

祗 祇 袛 衹 秖 秪



普通話zhi,粵音“支”:恭敬。
祗囘:同“低回”。流連不捨的意思。


1.        普通話qi2,粵音“其”:①古指地神。②大。③通“疧”(音“其”),憂病。
2.        普通話zhi3,粵音“紙”:僅;不過。
3.        普通話zhi,粵音“知”:恰巧。


普通話di,粵音“低”:見“袛裯”。
袛裯(普通話di dao,粵音“低刀”):短衣、汗衫之類。


“祇2”(筆者注:即讀作“紙”時)的異體字。


“祇”的異體字。

以上讀音和注解,根據《香港商務新詞典》。


1.        《廣韻》丁尼切(筆者注:對應粵音為“低”)。
2.        《集韻》張尼切,音“知”(筆者注:對應粵音為“知”)。
義為①穀物剛成熟。②穀物再種。③植物的根。(釋義根據《新華字典》)


筆者發現無論網上所載或傳統印刷之不少古籍,對上述這幾個字都有不少混淆或誤用,原因極可能是手民(手抄或輸入時)誤植,亦有可能是原作者或編者本身就混淆了。由於這錯誤太普遍(尤其是“祗”與“祇”,“秪”和“秖”),甚至有些字典、辭書都認可了這等誤用或誤寫。就“祗”與“祇”而言,例如:
1.        《正字通》:「祗:與祇通。郝敬曰:祗从氏下一,韻書別出,其實同。」又曰:「祗音岐,地神」
2.        《字彙》:「祗:與“祇”同。从示。」又曰:「祗:音“岐”,地神。」
3.        1988年版之《漢語大字典》:「祗:同“祇(qí)”。《正字通•示部》:“祗,與祇通。”唐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天地神祗,昭布森列。”」
4.        1991年版之《漢語大詞典》:「祗:用同“祇1”(筆者注:即上述“祇”取第1義時,即讀音為“其”時)。唐 韓愈《與孟尚書書》:“天地神祗,昭布森列。”」
5.        馮其庸、鄧安生《通假字匯釋》:「祗:通“祇”,地神。見《說文》。《墨子•天志中》“不肯事上帝,棄厥先神祗不祀。”神祗,即神祇。按:祗、祇、衹三字音形俱近,古籍中多混用,亦可謂形訛。」


對上述《通假字匯釋》所云「祗:通“祇”,地神。見《說文》」,筆者認為是不正確的,讓我們查一下《說文解字》對這兩個字的注音和解釋:
1.        《說文解字》:「祇,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從示,氏聲。”」瀋陽萬卷出版社2009年版之《說文解字》注音為巨支切(筆者注:對應粵音應為“其”)。
2.        《說文解字》:「祗,敬也。從示,氐聲。」瀋陽萬卷出版社2009年版之《說文解字》注音為旨移切(筆者注:對應粵音應為“知”)。

又《香港商務新詞典》亦已明確指出祗、祇的不同音義(見前述),《通假字匯釋》已指出它們因“形訛”而“混用”,下列辭書則更明確指出祗、祇之誤用情況:
台灣三民書局出版之《大辭典》:「祗:地神。《說文》“祇,地祇,提出萬物者也。”《論語•述而》“禱爾於上下神祇。”按:祇,各本誤作祗。」
除了《大辭典》所擧《論語•述而》外,筆者發現另一更常見之例:《尚書》。在《尚書》中,“祗”字與“祇”字的使用甚多,各種版本時有誤用。


至於“秖”作為 “祇”的異體字,多是當“祇”作“僅、不過”解時(此時讀音為“紙”)或作“恰巧”解時(此時,讀音為“知”),證之《佩觿》,見:
宋 郭忠恕《佩觿‧卷中》:「祇、秖、柢:上“翹支翻”(筆者注:對應粵音為“其”),神祇;中“章移翻”(筆者注:對應粵音為“知”),適也;下“丁禮翻”(筆者注:對應粵音為“底”),本也。」


至於“衹”字,亦即“祇”字取上述第2義時(讀音為“紙”,解作:僅、不過)之異體,在後期(約在宋以後)漸漸被“只”字取代了(如:只有、只是、只好)。


“秪”和“秖”方面,誤用情況類似,甚至有不少辭書認可了,於是,在“秪”之字義上又多加一項:古同“秖”。


又及:至於《佩觿》提到的“柢”(粵音“底”)字,例子見《老子本義》:“有國之母,可以長久,是謂深根固柢,長生久視之道。”(筆者注:有些《老子》版本作“深根固蒂”)又《韓非子•解老》:“柢固則生長,根深則視久。”此兩則引言為成語“根深柢固”(又作“根深蒂固”)之出處。

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| 申請註冊

本版積分規則

手機版|小黑屋|澳門中華詩詞學會

GMT+8, 2024-5-19 22:25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